【聲明】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

突發性失聰︳靠聽歌入眠長期戴耳機 33歲女耳鳴聽力受損突耳聾

發佈時間: 2021/12/22

不少人都愛戴耳機聽歌,日前有內地女子因長時間戴耳機聽歌入眠,導致耳膜受損而患上突發性失聰。有醫生提醒,用耳機聽音樂時需注意音量及時間,維持「60-60原則」;一旦發現耳鳴、耳朵悶塞等聽力受損的症狀,應盡快求醫。

同場加映:

4個動作速效瘦大腿  做15分鐘超燃脂=掃地1小時

{{hket:ul-video id="4909"}}{{/hket:ul-video}}

綜合內媒報道,湖北武漢一名33歲樊姓女子因有神經衰弱問題,睡眠質素一直欠佳,特別是午休時,旁邊人聲鼎沸更難入睡;為此,她想到了戴耳機聽音樂睡覺。大約3個多月前開始,樊女每晚睡覺前都要聽音樂,為了不影響家人總是戴上耳機,聽著音樂入睡;有音樂伴著入眠後,樊女的睡眠狀況確實得到改善。

惟最近半個月,樊女發現耳朵總是有「嗡嗡嗡」的鳴音,加上聽力也變差,聽不清楚同事及家人的說話,而到醫院求診。經過音叉檢查和純音測試,醫生發現樊女聽力已經比常人下降了40分貝,診斷患上突發性失聰;所幸經治療後,樊女聽力有所恢復。

(↓點擊圖片放大↓)
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0424fc2f-bf90-474e-b14a-8501ef89e91d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7ad1f3203a7240a7b438a1f485293625.pn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8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5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7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77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95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
武漢市第四醫院古田院區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生許偉民解釋,樊女因長期戴著耳機聽音樂睡眠,不知不覺中聽力受到損害。他續指,坐地鐵戴耳機、做運動戴耳機、睡覺助眠戴耳機、高分貝使用耳機聽音樂,已經成為影響年輕人聽力的重要原因。他表示,在所有致聾病因中,衰老排名第一,噪音排名第二,當中有很多患者因噪音而使耳朵「提前衰老」。

他強調,人的聽力非常嬌嫩,長期處於高分貝噪音下,耳蝸上感受聲音的毛細胞容易損傷,出現聽力下降。毛細胞的數量是既定的,一旦損傷不可再生,因此很多噪音性耳聾一旦形成,治癒難度很大。再加上人的聽力範圍非常大,一般的損傷影響不到溝通交流,很難引起警惕,以至於發現時情況通常較為嚴重。

許醫生指,常用耳機聽音樂的人要掌握「60-60原則」,即聽音樂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%,連續聽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。此外,建議盡量選擇頭戴式耳機;如果工作環境噪音大,要採取一定的勞動保護措施,防止噪音污染。一旦發現有耳鳴、耳朵悶塞、頭暈等聽力受損的早期症狀,一定要盡早到醫院進行專科檢查,及時治療。

突發性失聰可痊癒

本港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德彰早前接受《晴報》訪問時指出,突發性失聰最有效的治療是口服類固醇,可即時令神經線消腫;若加上抗病毒藥,康復機會可增加3成。不過,有病人不用食藥便可自癒,亦有病人食藥後仍無法痊癒,平均6至7成病人可痊癒;一般來說復原機會與其發病嚴重性有關,其中「全聾」的病人痊癒機會較低。如想保護耳朵免受音量破壞,假設以10度為最高音,他建議聽音樂時音量不應超過3度。

U Lifestyle App自家節目登錄《U TV》專區!

↓↓試玩、試食、試用影片任您睇↓↓

立即體驗
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e433c791-e33c-424b-a6f7-c906c27cbd39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7770926d-ab43-4a3f-b360-0155bc162988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  • {{hket:inline-image name="cefa979e-d504-47dc-b9ea-73d27c9c0a43.jpg"}}{{/hket:inline-image}}

每朝索取《晴報》:精明生活.健康家庭.開心娛樂

精選健康知識,盡在 Healthy Life 健康男女

https://fb.com/HealthyLifeExpress/

撰文:陳樂彤